神聘飞思听巴赫–重塑心灵的精神之旅

神聘飞思听巴赫–重塑心灵的精神之旅

巴赫的音乐就是与别人的不一样,不同在什么地方?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就要把手中的巴赫唱片重听一遍,这是听音乐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每隔这样的时段,音乐就自然地流回到巴赫这里,这同时也是精神的内在需求——一种爱好如不能上升到精神的层面,就绝不能持久。设想一下,音乐如没有巴赫,那会是什么样子?它的魅力会失色多少?巴赫的音乐自然地将笔触指向精神,指向本质,指向生命与世界的终极关怀;更将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不像某些人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也不是像有些人主题先行,像作报告式地在你耳朵边叙叨而让你反感。在你什么音乐都觉得乏味的时候,甚至当你感觉生活也乏味不堪的时候,就是你应该听巴赫的时候了——这时的巴赫和风细雨,不动声色地重新将你塑造成一个新人,让你能以崭新的面目应对生活和所谓“事业”及与你不相干的诸色人等,它重新赋予一切以意义,就像把房屋重新装修一新一样。是的,音乐史上真正的解构大师只有两个人,巴赫与马勒,但后者破坏以后却把一切都扔在那里而再也不管了——他的能力确实不允许他能够重新建设,他的内心破碎不堪,几与垃圾场无异。而我们伟大的巴赫,则是左手解构,右手创设的那种,他在解构以后如果不给你一个新世界,那就绝不是巴赫。多少次聆听巴赫后,很自然地双腿发软,只想屈膝下跪,——因为,巴赫把世界中的神性和永恒一一摆在你面前,而且是以如此优美的方式和乐调。让我们重新聆听巴赫,因为它在在都是从人类心灵的最核心深处奔溢而出的。

佛祖在《法华经》诘问众生,佛经的“一大事因缘”到底为何?超越生死、离苦得乐乃是其一切开示的根本旨意所在。南怀瑾先生言明,无痛苦地死去是最低限度地成佛。我辈凡人如要达到这种境界,则其径有三:出家修行,吃斋念佛——但这种最简单的生活其实是最难的;像巴赫那样,“对于上帝,你只有赞美和顶礼膜拜”,由信得救——这条路其实与第一条相同。但我们基本都做不到,原因很简单,《红楼梦》里早说了,“世人都道神仙好,荣华富贵忘不了”。我们还有一条最简单易行的路,听巴赫的音乐——这是通灵通神的音乐,是涵盖一切、无所不包的音乐,是开示教化的音乐,是破解无聊和痛苦的良方。此刻巴赫的经文歌响在耳边,重又陷我于百感交集的心路漩涡,然后又有一根澄明的光柱拨然而起,炫然于头顶上方,灼灼升空而去;渐觉周遭白光淹然,人如坐上莲花宝座,那白发长袍老者是何人?那拄杖放光者为何人?巴赫的宗教音乐定要带你到精神的真喜悦中去——我们对伟大的作品要有耐心,一切不朽者在初次接触时无不是令人倍感枯燥的——这只有莫扎特是个例外。

B小调弥撒

音乐、文化、宗教三重意义上的里程碑式杰作——巴赫倾尽终生心血,可能首写于1724年,终于1748年,这时巴赫已经失明。这部作品巴赫在世时可能根本就没有演出过。第一部分的《慈悲经》悲情主导,在尚未结束时,第二部分的《荣耀经》就迫不及待地以欢乐步调进入,令人从刚才的悲伤中陡然惊起;CD1进行到第10时,出现了一段千古绝唱。
恰恰是在巴赫的宗教音乐里,巴赫表现得最有人情味,反倒是在他的那些纯器乐作品,尤其是那些SOLO里,巴赫表现得最形式化。巴赫的B小调里有16段合唱,都非常温暖和迷人,我觉得作为圣诞大餐的伴乐倍儿合适,巴赫的宗教音乐一点都不高蹈,相反却与人最寻常的感情如此接近,就像跟你聊家常一样。千万别以为宗教音乐都是令人生畏或让人敬而远之的,请从巴赫开始欣赏宗教音乐,就从这B小调开始,有何不可?只慈悲经悲情主导,其它皆是欢乐主导,可以说喜悦奔腾的,管叫你听得心花怒放,海尔维格的这版尤其如此。——补充一下,结尾处的羔羊经也是悲的,又是一段高男高的千古绝唱,全曲在厚重的历史氛围中以令人难忘的合唱结束——今宵乐响何处?橄榄岸,锡安残月。
据传巴赫大无是巴赫在克滕时代为两位宫廷大提琴家所作。因为曾失传很久,一般认为是卡萨尔斯发现的。但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但无疑因为这部作品以及卡萨尔斯的大力推广,使大提琴这种乐器不但能在乐队里稳坐如磐石,而且大提琴已经上升为一件可以独奏的乐器,几乎与小提琴并起并坐。大大提高了大提琴的地位。大无分为6部组曲,每一组都各有性格,具有慢慢递增的逻辑关系,而每一组曲都有一些当时的舞曲组成,而每一组曲里的前奏曲是重点。演奏这部作品首推斯塔克和富尼埃。演奏或者聆听这部作品,被称为用心跳来诠释和聆听。聆听这部作品,速度与节奏可以使人与自然相通和取得和谐。人与作品、演奏、生命同构。这部作品魅力正在于此。
巴赫在大无里达到了孔老夫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愈矩”的境界,也就是我们先前说的从必然王国达到了自由王国;巴赫在大无里达到的自由要比在小无里达到的多,那种自由奔放的感觉真如呼吸一样自如,又真有出神入化的感觉。还有一点,它非常“素朴”,是音乐本身的真身在通过巴赫的琴在向我们诉说,它洗尽了一切铅华,它用最本真的一面面对我们,它像绘画中的白描或素描,或像我天朝艺术中的书法艺术,是纯抽象的,我们在其中只感觉到一种神韵,或一种气。这部作品总是让我想到庄子的名作《疱丁解牛》,他们达到的是同一种境界,“以无刃入有隙”,所以他们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极大的自由。——听巴赫大无,一定要放松,不要有任何知性或理性的东西,你要把自己完全地交给音乐,看它能把你带到哪里——它将带你升天入地,一窥宇宙辽远及微观秘境,那不就是老僧入定的境界吗?这就如同坐禅一样,坐禅不能入枯禅,那是死路一条,而要进入活泼灿烂的生命真境界。巴赫以纯抽象进入了气象万千的活具像,这是巴赫的伟大之处,也是其他人达不到的地方,这也是诸多大家奉其为音乐宇宙圆点的真正意义所在。巴赫之乐,不但是音乐的伟大教科书,也是一切艺术、一切哲学、一切真境界生活的伟大教科书。我还要加上一句,对于巴赫的音乐,我们只有顶礼倾听,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内心深处的期许与慰叹——马太受难曲

岁月流逝,这部受难曲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没有受到完全的摧毁。作品结构复杂,有上下两个部分,但里面还有潜在的五幕;形式也多样,有单独的合唱团、双合唱团、众赞歌和十五首咏叹调,通过福音书史家这样一个角色串成一线。受难曲篇幅宏大,演奏时需要有强大的魄力。巴赫为这部作品动用的音乐组织比他的任何其他作品都要庞大得多,可见巴赫对它的重视程度;两个合唱队、两个乐队(每个都有自己的管风琴,这也许是因为圣托马斯教堂有两架管风琴的缘故,它们中间隔着15米)。是什么样的内心力量和深厚的信仰及至技艺能使一个人把这样的作品写成长达3个半小时之久:
巴赫生前有确切记载的演出时间是1729年4月15日,地点当然是在圣托马斯教堂;但可以肯定的是,巴赫早在两年前,即1727年的4月就曾演出过一回。巴赫于1750年故去后,这部伟大的作品即淡出人们的视野;有证据表明巴赫的第二个儿子,卡尔-菲利普-伊曼努尔上演过它的某个改编片断。如大家所知,这部作品的辉煌复兴完全得益于20岁的门德尔松于1829年3月11日在柏林的成功演出;但这次演出因着当时的音乐趣味而对原作作了很大改动。其后,门德尔松于1841年在这部作品的首次上演地——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又演出了一回,这次应该是更接近原作的。直到20世纪人们才开始听到完全按照巴赫原作风貌的演出。
巴赫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表现了超乎寻常的宗教热情和虔诚,这种感情绝不是装出来的。随着乐谱的展开,人们沐浴在一片非同寻常的温情之中,内心成为中心,低沉庄重的重奏曲、咏叹调和宣叙调的行进圣歌不断地接近内心世界;作品中的合唱尤其感人至深,那漫山遍野的缓缓流动的歌哭,像是撒满青翠群山的哀悼;那轻柔的歌声,像是在从头到脚抚摸耶稣基督那受伤的身体。这是哀悼音乐的极致,它一方面是哀悼,另一方面也是代人类表达痛悔之情;因为正是基督所要拯救的人类,处死了来救他们的恩人。从此,人类的原罪又增加了一层新的罪孽,有良知的人时时在为此忏悔;而对此一无所知的懵懂之人仍然混着他们的岁月,而人类就在新灾旧难中磕磕绊绊地前行。

巴赫的管风琴三重奏

重听竟如饮甘露,如沐春风,这声音是明显地运行在天上,让人想到《圣经》开头的话——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总体来讲,我喜欢能把我的思绪扯出俗世的,而不喜欢变着法把听众又扯回到现实世界的——现实世界,丑陋也罢,美好也罢,我们见得多了,那不是音乐应该有的功能——它应该让我们见到我们未曾去过的世界。乐圣说到底只是个大俗人,他的作品从未让我们离地三尺;马勒也一味对着地面使劲,刚刚登上三尺台面,毕竟挣不过地心引力,又重重地摔了下来,而且摔得乱七八糟——他们只有给巴赫磕头的份。
。。。。。。
                                             本文来自HI-FI论坛的SHENMING先生

2 thoughts on “神聘飞思听巴赫–重塑心灵的精神之旅

  1. Hey I know this is off topic but I was wondering if you knew of any widgets I could add to
    my blog that automatically tweet my newest twitter updates.
    I’ve been looking for a plug-in like this for quite some time and was hoping maybe you would have some experience
    with something like this.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run into anything.
    I truly enjoy reading your blog and I look forward to your new updates.

  2. My spouse and I absolutely love your blog and find a lot of your post’s to be exactly
    what I’m looking for. can you offer guest writers to write content in your case?
    I wouldn’t mind composing a post or elaborating on a few of the subjects you write in relation to here.
    Again, awesome weblog!

Comments are clos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