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及其交响曲

贝多芬及其交响曲

有人认为贝多芬的一些音乐有一种暴力的美。 但贝多芬的思想和人格其实是非常健全的,优美的慢乐章就是一种体现。 贝多芬并非总是很激动的,他也有很多很冷静的哲学思考。 贝多芬能将这两种不同的风格有机结合,非常有说服力。———作者札记  

对贝多芬的认识,早期喜欢结合历史背景去了解,后来受到别人影响,说是要从音乐本体去认识,也就是不管历史背景去认识,不过到了今天,我又回到结合历史背景去认识贝多芬。对贝多芬一生产生巨大影响的,有启蒙运动的影响(顺便说一下,法国大革命是有争议的,先不说法国大革命),生理上的失聪也是一大影响。贝多芬的交响曲毫无疑问是音乐史上最经典,最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和思想情感史,浓缩了贝多芬一生的奋斗,与命运的抗争,与自我的搏斗。我们就来看看这九首伟大的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一,第二交响曲虽然还带有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和烙印,但已经可以感受到贝多芬后来的先声。第二交响曲创作于1802年~1803年,是在海利根斯塔德小村完成的。基本上是在同时,贝多芬已经感觉到他的耳聋已经无可挽回,在1802年在这个小村他写下了《海利根斯塔德遗嘱》,而第二交响曲的完成,是乐圣从死亡的边缘走了回来,第二交响曲是一部意气风发的交响曲,里面可以听到一种乐观的情绪。由于失聪,一个音乐家再也听不到声音,听不到自己的作品,因此贝多芬运用音乐给自己创作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有他的思想和沉思。就是康德所说的意识建构图像吧。贝多芬也只能用他的内心来感受音乐了。《英雄》交响曲,里面的葬礼进行曲。既是对英雄的缅怀,也是对音乐家自己的抚慰。而英雄的末乐章,表现了一切都无可阻挡地前进,表现了贝多芬当时强烈的信念。到了第四交响曲,贝多芬又回到了月明风清,这部作品表现了贝多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讴歌。第五交响曲,这是贝多芬交响曲里的一座丰碑。一个简单的主题动机发展为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最近在看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作家莫里斯写的《贝多芬传》,这本书一开始就提到克利伯这个录音。看来不仅我们中国人喜欢克利伯,喜欢贝多芬,美国人也喜欢克利伯和贝多芬。《命运》这部交响曲,体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搏斗的思想以及非常高超的交响曲写作能力。主题简洁,从简单的主题发展到庞大的结构,而逻辑又非常严密和无懈可击,这是贝多芬交响曲的最大特点。贝多芬另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既可以写出狂飙突进的激进乐章,也可以写出抒情非常细腻 的慢乐章。 贝多芬具有巨人般的英雄性格,但他也具有细腻,慎密甚至浪漫的情感,这既是一种矛盾,也是一种统一。因此,贝多芬在写了非常激烈的《命运》之后,接着又写了非常抒情的《田园》。《田园》这部作品既是贝多芬失聪后对大自然的一种依恋,也是贝多芬受到启蒙运动思想影响的结果。斯宾诺莎等人的泛神论以及康德等人的思想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田园》表现了贝多芬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感恩之情。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也就是“酒神的狂舞”,这部作品也是很完美的,在形式上和在情感上都堪称完美,克利伯作了最恰当的诠释。第八交响曲,这部交响曲规模比较小,在贝多芬的艺术成就上相对来说要差一些。最后就是晚年的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对于发烧友来说,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其实是一部对音响要求非常高的作品,第二乐章那几下鼓声对于发烧友来说,确实很“要命”。第九交响曲表现了贝多芬晚年的愿望以及人类的理想,立意浩瀚。对于第九交响曲的唱片版本选择,我觉得既要注重思想性,也要注重音响性。这也是大家都非常熟识的交响曲,就留给大家思索了。 贝多芬的一生,可以说是灾难深重的人类在逆境中并肩前行的缩影。贝多芬的伟大就是他在认识到人生的悲剧性之后,仍然深爱这个世界。正如莫里斯的贝多芬传里所说的那样:顽强使音乐天才成为人生榜样!

本文转自Shinelb古典音乐博客

One thought on “贝多芬及其交响曲

Comments are closed.

Back To Top